查看原文
其他

《吃瓜大会》黄京线上分享会实录(18000字)

黄京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吃瓜大会》


蚂蚁隔壁班--黄京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特别鸣谢: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文字整理:四川-王艳秋


hello ,大家晚上好。我是黄京,今天非常欢迎大家来“吃瓜大会”,也感谢令胡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刚开始认识令胡的时候,蚂蚁也就吃饭只能坐一桌。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兢兢业业的已经发展成这么壮大的规模了。

 

今天分享会的起因是我的新出的一个摄影画册,叫《瓜田》,但是我可能不打算去讲太多跟书相关的事情,因为这个其实看书就非常好了。我想跟大家讲,更多的是这个书背后的一些事情,可能会话题会扯的比较远。我先发一下今天晚上的这四个小的提纲,我是会按照这个提纲去讲。


  • 我的创作方式,为什么这么多年都还是这样?

  • 分析新书《瓜田》每一小本的内容

  • 为什么要做画册?

  • 为什么我做的画册都这么麻烦?

 

一、我的创作方式,为什么这么多年都还是这样?


好,首先第一个就是讲我的这个创作方式,为什么很多人问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多年来还是一直这么去拍,很多人问我,你到底变不变,你到底要不要尝试新的东西。你要不要去跳跃一下什么等等的这些,很多的朋友,或者大家可能私下里也会有讨论。

 

今天晚上我可能第一个会先讲这样的一个,我为什么一直以来还是这样去做的一个原因。


首先我想说的是,其实我自己认为其实我是有变化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我变化挺大的,分两步来讲,就是这个变和不变这两点。

 

首先讲一讲不变的是什么东西呢?不变的就是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黑白的胶片,然后135的,同样还是使用这种135的小相机,便携的这种小相机,然后依旧还是这种调子比较特殊的这样的一些片子,然后颗粒也挺大的,就这些是不变的,这些东西是没有变化的,那么变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觉得就是我这一直以来都在变,就从我内心上讲的话,我其实都在变化。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自己变了但是没有承认自己在变,这是一个关键。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很习惯于要保持一种你觉得很好的状态。就是你可能会欣喜若狂的觉得现在是你一个很好的状态。比方说我这个月,我拍的不多,但是我出了非常好的片子,我拍的特别多好的片子。或者说我最近这些片子就是拿奖了,或者是受到很多人的承认等等的。这个就是可能会被认为,或是你自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但是状态这个东西它是断断续续,它不可能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子的。其实你是在一直在变,因为哪怕是说从物理上说,你就是经过十年,你已经完全不是十年前那个自己了,你的细胞都已经完全变化了。比方说这一段时间来说,你肯定会接触不一样的人,你会看不同的东西,你会接受新的这种信息知识。然后你的身体会有变化,就是变得衰老,或者说是变得更强壮等等的。然后什么生病,然后遇到的事情,你的工作的变动,天气的变化等等的这一切,它不可能让你还是停留在你原来的那个样子。

所以其实变,就是你的变化才是你的一个常态。


很多人都会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变才是不变的。就是你的所有的事情都在变,所以你不可能去保持还是那个状态。当你不去承受,你不去承认自己的这种变化的时候,那么你的变化就会变成一种坏的状态,因为你不承认他,你不承受他,所以他会变成一种很坏的状态。你觉得不如以前等等的这种感觉。但事实上如果你去接受他,你去拥抱这种变化的话,你会很放松,你会很舒坦的去接受这个变化。并且你可以在这个变化中你可以看到一些闪光的地方。你会觉得你的状态在变好,或者说你获得的东西在变多。你的整个的这种情绪,你的学识,你的这个整体的感觉你都会觉得变好。


所以说我觉得这一切的主要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拥抱你的这个变化,而不是说有些人会说,你这个你现在状态不行了,不如以前了,你可能就会着急去保持这样的状态,可能大家其实就像消费一样,就是吃这个菜吃腻了,然后会跟你说,你这个菜单该变一下了,你应该怎么去变一下,就等于说其实是大家一个菜吃腻了就想你去做另一个菜,但这个未必是你真正自然的自发的这种改变,而是为了别人觉得腻了,然后你要去做一个改变,这也是一个情况。就是这种“变”对于我来说,可能我也尝试过几次,肯定还年轻,肯定还会别人也觉得吃腻了,然后我也会去,我也会去尝试着去做一下别的“菜”,然后发现好像那不是我擅长的东西,而且好像也不是我自发的自然而然的觉得我该去懂了,我该去做一些改变,该去接受某种变化。


那么在我的这个疫情以来我就开始了我的这个教学生涯,因为待在家没事,然后开始想要不做一个网课。那么在教这个网课的过程中,我肯定需要备课,因为备课的原因,我会开始去看一些简史类的这种书籍,在看这个简史类书籍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很好。

 

突然间把我之前所有的这种零散的这种知识点全都串了起来。串了起来之后我会发现我对整个全局的这种包括艺术,包括历史,包括这种人类这各种事情,他会有一个全局的一个感受。好,当我这个全局感受之后,我会发现,其实这个脉络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而且就是每一个历史节点,我们看到璀璨,看到辉煌的这些艺术品艺术家,他其实都是一个怎么说呢?都是一个过程。然后到了某个顶点,就像海浪一样,它会有这样的一个顶点最高点,然后再下去。但是整个它是有一个过程的,就是从这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它中间有个发展,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上会有他的一个地位,他会有个位置在那里。

 

那么就会觉得其实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很小、很细微很细微的一个事情,不要想着自己能怎么着的。我可能我们只是在为下一个节点作为一个传递的这样的一个工作,我们的一点一点的这种变化,我们不需要太大的这种跨度的变化。我们只需要有那么一点点的变化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说你要多大的贡献或怎么样,你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有那么一点点变化,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你下一个节点的一个桥梁,你会作为一个桥梁这样的一个动作。


看完之后我就会觉得我的东西它其实也是需要一个很好的一个脉络的,一切是一切的变化,一切的这种变化的走向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自然而然的去发生的。


比方说就举个例子,就是可能我前一段时间我的追求是根据我的当时的感觉,当时觉得好的东西,然后慢慢去模仿,然后去往那边靠。但是下一个节点,很多人他其实可能会换一个方向,他会换一种形式,换一种方向,换一种别的这种类别的方向去努力。但是这样子的话其实相当于你回到了你的原点,就是比方说模仿一个人,那么你模仿完他之后,这个模仿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找下一个节点,你不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出你第二步的东西,而是你要是去模仿另外一个更当红的或者更不一样的这个人的话。那你可能就会失去了你前面第一步模仿这个人的这样的一个第一步,你会浪费掉这个第一步,然后你没有发展出第二步,而且你又回到了另一个方向上的第一步。


我所希望的是,我的变化是不会太大的。我会一点一点的根据我每一个阶段看的东西,根据我每一个阶段学习的东西,根据我每一个阶段所向往的这个东西,然后去做一个调整,而不是完全的抛弃前面的那个东西。


举个例子就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家都知道后印象派其实是很反对印象派的,有很多很多言论是反对印象派的。但是为什么叫后印象派,因为他又继承了很多印象派的东西,又再包括古希腊,然后古希腊的人和埃及人的这种关系。还有就是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的这种关系,还有就是在历史上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即使他反对他,但是同时他在使用前人的他们所反对的这些前人的这些一部分的成绩。所以说他不是完全抛弃的,他一定是在你前面的基础上,你再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而不是完全的这种放弃,完全的这种对换一个人模仿这样的感觉。

 

所以说我觉得我的这新书的这四本小说,就是我的一个四个阶段的这样的一个体现。包括我以前的一个是最早的那一本书《record》 ,然后第二本书叫《三三二二》,这个也其实也在体现了一种变化。然后这个干脆第三本书就是现在这个《瓜田》,我们就让他干脆就分成四小本了,就是变成了我四个小小的这个阶段,当然里面会有很多可能不是最好的作品,但是我会在里面呈现出来。就是因为我其实想表现给大家看的是一整个脉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只是一个顶点,这个就是我为什么现在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变化还挺大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其实我一直很不喜欢去用说话或者用文字去介绍我的这些作品。因为我是认为如果光看照片,我们没有办法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话,这应该就是一个无效的沟通。如果要通过文字再去这样解释的话,那是一个打了折扣的一个沟通。所以我一直其实不太愿意去怎么陈述的这个作品,但是今天可能可以提醒大家去看一看这个里面的这种变化,细致的去看一下。

 

二、分析新书《瓜田》每一小本的内容

 

现在我要就给大家看一下这四本小书的里面的内容







 






现在我发给大家看的这个,就是我的四本小书里的第一本,怎么分清这四本小书呢?就是它上面会有一些可能大家看不懂的编号,那个编号就是我的第几卷到第几卷胶卷这个编号,大家看那个顺序就知道是什么顺序了,这个设计也是设计师的一个想法。

 

刚开始这个卷号只是为了我方便自己去找图片的一个索引。但是后来设计师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就把这个画册变成一个档案式的这样的一个模样。所以说这个数字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一个设计元素。这四个系列它其实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他是一个我这个名字,第一个叫“泥味”,这些都是我当时拍摄这批照片的时候的追求,可以这么说,用这个词就是“追求”这个词。


我不知道这不是一个结果,我不知道我到底追求到了没有。但是这是我的,可以代表我这段时间一个追求,到底追求到没有呢?其实每个人看有每个人的不一样的感受,这个我就不多说。


刚刚发的这个是第一本书里面的某一些内容,每一本书里面有七十多张照片,这个是一个我经历最长的一个时期。就是这四本来说,然后他可能那个卷数也是最多的。这一段时间的我的一个追求可以说是什么呢?我会追求一个“泥味”是怎么来的呢?大家应该听过,就是我看木心先生的书里面有提到过的一个词叫“大地的盐味”。那么我的这个“泥味”其实是根据这个而来的。好,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什么叫大地的原味,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接地气的一种有情感的有人情味的。然后有味道的这样的一个感觉。


因为在此之前,就是《三三二二》的那个阶段,其实就是获奖之后的一个阶段。那个阶段有一点点像我刚刚说的,我在努力的去想要保持获奖的状态,希望要去拍到跟之前一样的照片,或者甚至是比之前更好的照片。但反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整个人会僵掉,整个会开始你可能会很习惯性的去找一些规律,找一些拍好照片的规律,还有这些重要的这种受欢迎的题材,可能你就会去很程式化的去复刻这个状态,但其实这是行不通的。我肯定知道问题。《三三二二》就是在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阶段。到了这个“泥味”的这个阶段,可能稍微比之前又要放松一点了。因为好像就是在生活上其实看开了很多东西。我现在给大家看一下,我当时是受到什么东西的影响。







 










大家看到就是木心先生的书,基本上是我救命的书。因为每当这个状态不对,或者说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就是六神无主的时候,我可能都会看看一下木心先生的书。它里面像是药一样,对我来说像是药一样,就是支撑着我。

 

还有就是当时我做了一个展览,是法国的建筑师柯布西耶的一个展览。然后这个也是对我影响非常大。后来我又去了德国去游学,说是游学,其实这就是辍学,那就没有学完就回来了。在德国就也看了非常多的美术馆博物馆。然后大家可以看到就是有一幅贝歇夫妇作品,还有就是这个在德国翻看到了这个第一本摄影画册,叫《自然的铅笔》,还有就是看柯布西耶的这些建筑等等的这些,其实对我的影响就是真的是觉得这些人他的技艺非常高超,技艺非常高超,但是他们不用,反而他们其实追求的是那些很“浊”的东西。像我们中国人讲的其实很“浊”的东西,但这个“浊”刚刚开始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可爱就完了。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浊”还和可爱其实完全不一样。

 

还有就是这个有个导演叫罗伊安德森,他的这个作品的这种感觉也是给我感觉他们在寻找一种更根本的东西,还是所谓的大地之盐的味道,就是盐味,人的盐味。然后事情的盐味,然后把所有一切的这种盐味,大地之源的味道。所以我的追求就变成了一个“泥味”,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说句大白话,就是接地气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这段时间也只是我的一个阶段,这是我的一个追求,并不是一个结果,我在很努力的往这方面去做。过程留下来的一个痕迹就是我的这些照片,大家可以去去看看我的这些照片,再想想我说的这些,我所看的我所受影响的这些东西,然后去想一想。

 










这是第二本,第二本叫《russia》 ,就是俄罗斯或者说是前苏联,我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呢?很多人会很好奇,觉得这是你在俄罗斯拍的东西吗?其实我是没去过俄罗斯。为什么这个系列要叫做这个《russia》?是因为我这段时间的追求是什么呢?我这段时间的追求是我在想要很努力的,想要去理解,去了解这个当时就是俄国,苏联,还有俄罗斯的这些非常好的,非常让我惊讶的一个他们的设计,他们的文学,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绘画等等。

 

俄罗斯的这个机缘巧合,也是因为我之前说的柯布西耶的那个展览,然后看了柯布西耶需要的展览之后,我会发现柯布西耶的绘画跟毕加索的很像。然后再找一找,然后又发现了这个马列维奇等等的这批人,还有亚历山大.罗琴科他们这帮人就一拉一大串,就顺藤摸瓜的这样一拉一大串,发现现代艺术的这一帮人,他们其实很相似。但以前是不知道为什么接触很少关于苏联,关于俄国的这些文化,就是我比较少了解,这个时候突然间给我一个很大的一个冲击。那么这个冲击最早是源于我去买了几本一个加拿大人他去拍摄的苏联时期的公交车站。









这个让我实在是太震撼了。对,跟我平常想到的那种苏联时期的这种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每一个车站都很特别,完全不一样,非常的可爱。从这开始深挖。后面就看到这种马列维奇的绘画,然后还有罗琴科那些设计,还有等等的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未来主义的这些建筑,这些都是我在非常喜欢非常钻研的一些东西。还有就是文学,对,文学,那肯定就是少不了托尔斯泰、普希金,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都是必读的。是真的是当时很着迷这些还有音乐是这种前苏联的音乐,还有俄国的音乐。然后俄罗斯这些音乐都让我非常的着迷。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个老肖,肖斯塔科维奇,这些就是我当时的一个追求。

 






肯定的我又买了大量的俄罗斯相机,所以这个系列都是用俄罗斯相机拍的。它完全的真的就是你要理解它就真的是使用它。然后拆开它看它的设计,看它的思路等等的,这些东西都非常的让我着迷。所以说这一段基本上就是都就是这样子的一个追求。

 










这个是第三部分的这个照片叫《mood light》,本来这个叫做《moon light》。对,但是因为设计的时候一个小失误,打把那个N改成了D。但我看到这个题目好像其实更合适一些,就一语双关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一个阶段,其实相当于我一个比较黑暗的、一个比较状态不太好的一个阶段。所以说其实整个你会感觉到整体的会有一点点阴暗,因为那个时候其实我整个日夜颠倒发生了一些事情,然后状态也不太好,整个日夜颠倒,然后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所以说等我出去拍照的时候,阳光基本上是没有了,就靠着路灯的灯光,然后月亮大家可以看到有月亮的,然后也没有脚架,基本上就手持就爱怎么地了,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这段时间影响我的主要还是那种比较丧的那一类的艺术,真的比较丧。

 

然后有一个唱片品牌叫ECM。ECM里面很多新古典,还有爵士都是在我听来是比较丧的。但是这种丧其实是我感觉是另外的一种生命力,这也很好,然后让你沉下来。因为这个状态当时可能难受,但是其实回想起来,这个状态其实也非常的棒。就是回过头来去看,当你没有再没有了这种阴郁的这种心情之后,你再回过头去看那个时候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其实还是很有营养在里面的。



这个是说了大家可能比较熟,这个是蒙克的作品,他的《月光》还有《沙滩上的人》,蒙克,大家一想到可能就会看到他的这个《呐喊》。但其实在他疯之前只有一系列的,这种情形的,一系列的这种心理的变化。大家可以去完整的看他所有的画你就可以看出他的整个脉络来。最后他为什么能画出《呐喊》,其实有很多很多的这种变化,这个就是它中间的一个时期化的东西。

 


第二幅它也叫《月光》,所以说我取这个名字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个算是一种阴郁,而且很强烈的一个感觉。这个是这个是我当时所能感受到的这种阴郁的感觉。所以说其实状态不好,不要沮丧,不要说像谁一样,一把火把照片烧了,或者说是你就彻底舍弃掉自己这段时间的东西,其实没有必要,它也是一个过程。你回头看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可能里头有蕴藏着很多你心情不好的那个时候所能、所不能感受到的一些东西。











好,然后这个是最后一部分,就是《little star》 ,就是小星星这个系列。小星星这个系列其实也算是一个继承,就是刚刚是月光,看到月光之后就是小星星了,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呢?

 

其实有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我用了一种新的冲洗的方法,它里面会有一些结晶,会有很多小小的小点点。然后刚开始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有这种杂质脏东西。但是后来我就觉得无所谓,很好,其实也很好,所以就把它取名叫小星星。

 

就是因为这个小点点,这段时间的追求,其实我现在也不太明确,因为离我自己太近了,因为离现在这个时间太近了,大概也就是一年多前的这个东西,大概一年多前就疫情和疫情中的这些作品。他其实也算是我又变化的这样的一个结果。

 

就是我的追求又变了,我的追求又变得不像之前那种阴暗的那种感觉。我突然一下整个人可能是因为生活的原因,整个人开始阳光起来,开始淡定起来,应该是这么说,比较淡定起来。那么我的关注点可能变成了更加细致入微的一些小小的东西。

 

然后这个时候其实我觉得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什么呢?就是我能够很自然而然地去拍摄。因为之前其实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些你觉得是强迫或者说是就督促自己去观察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但现在好像我也不担心了,就是懒,就懒就懒,懒着就不去,我就走不出去观察也可以。

 

这可能是疫情关在家里的一个最后得出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人性格都变了。现在其实不太着急去观察,不太着急去拍,之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我出门一趟挺不容易的。然后出了门我就肯定得有带一点东西回来等等的这样的一个情绪在里面。

 

但现在好像也无所谓,就可以呆在家,也可以出去,出去之后拍没拍到也无所谓,就不举相机也没什么关系。反而这样一来,我的整个关注点他可能就更真实一些。就是真的能够打动我,或者真的能够触动我的一些东西,我才会去举起相机去拍。

 

但就是你的整个情绪转变之后,反而它不会影响我的拍摄量。我的拍摄量还是同样的多,但是我能看到这种有效的观察会更加的多,所以这个就是我这段时间的一个感觉。

 

还有就是我之前说的,在疫情的时候,我看了很多简史类的书籍。

 

然后会给我一个全新的一个认识和感觉,然后把我的一些这种零散的知识给串起来。串起来之后就会有一个又是另外的一种心绪在里面。所以说我拍这些东西的影响,都是很多人说没有主题。但是其实还是有一个隐性的一个主题在里面,只是他不是明说的,他是默默的在影响我的观察这样的一个主题。

 

三、为什么要做画册?

 

第三、第四部分我就揉起来一起说了,就是为什么要做画册,我先就给大家看一下我做过的这些画册。







这个是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做的第一本画册,这叫《Recall》 ,当时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当时没有说我要做画册怎么着的。当时这个是为了求职,就是我毕业了,我要找工作,然后想着反正我也要打印什么作品集,要不然就干脆投资多那么一点点。我去做一本画册,简单印刷便宜一些,所以我就给他印出500本来。然后投简历的时候顺便就扔过去,表示我的诚意,最后发现这完全就无效,因为我投出去大概有100本左右,但是依然没有找到工作。

 

所以说这个初衷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为什么会想要去做画册,这个可能一个隐性的原因就是当时大学的时候在我们广美对面,它有一条卖那种印刷次品的那种一条街,然后里头有很多很多画册。关于摄影的,关于设计的,关于艺术的,都能在那里淘到,因为它是次品,所以非常的便宜。然后现在已经没有了,但那个时候我是经常性的去淘一些画册。所以说这个画册对我来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在心里面会埋藏起来。就是这个实物这个东西肯定是比在网上看要好的,这是在埋藏在我心里的一个这种子。所以说当我选择一个方法去展示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一个方法去展示自己的时候,也会选择这个画册的这种形式。所以说我当时就做,反正做开了之后我就会觉得这个事情没有那么难。因为你只要做了第一次,你就会觉得这事儿其实没有那么难,你就会继续再往下做好。

 










这个是我做的第二本画册叫《三三二二》 。这个时候,我正儿八经的找了一个设计师,这个设计师是我很多年的一个好朋友叫唐志杰,网名叫巴克西。他其实很了解我,然后也很了解我当时那个状态,所以说我找了他做一个做设计师,这本画册也是设计的很好,非常的喜欢。那么做第二本画册的契机就是我感觉我好像大学也是四年,然后我做了一本画册。毕业之后就是《Recall》 之后又是四年,然后又做了《三三二二》这本画册。

 

《三三二二》过了四年之后,我又做了这个《瓜田》这样的一个画册,所以我感觉可能四年这个是我的一个心理的一个时间。就我之前在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就是我能熬多久,不收拾房间,可能就是四年时间,我可以不收拾房间。然后四年之后我会彻底的去收拾一次,就是这样的感觉。

 

出画册其实跟收拾房间是就是感觉很像,因为你都是你拍了之后,你就零零散散的堆在那儿,你堆在你的硬盘里面。他其实就像是你买回来东西就堆在一个角落,它其实它的这种作用,它给我的这种怎么说就作用,可能会比较少,你可能都把它忘了。但当你去做画册再去整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头像宝藏一样,它会藏着很多你已经忘记了这种碎片,你已经忘记了这种小巧的这种心绪,或者说你的一些观察,你喜欢的东西等等的这种,就是非常像你突然间在一个你十年没有打开过的包里,然后找出一堆的钱。就是这种感觉,然后是会非常的快乐的,同时也是它是给你一个重新的去选片子的这样的一个机会。

 

那么为什么要过了这么多年再去选片子呢?其实它是有一个很好的一个好处,就是可能你当下你拍完这个照片,你不觉得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你当下其实你有很多的诉求,你有很多的要求,比方说我买了一台新相机,我要看看拍出来这个效果好不好。好,那么如果效果不好,那你就认为这张照片不好,那或者说是我最近我喜欢上一个什么摄影师,他的构图非常的好,然后我要去学习。但是可能你最近拍的照片是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构图不是如愿,所以你会把它舍弃掉。这个就是当下的时候的那种执念,然后会导致你觉得这张照片不好。但是当过了好几年之后,你这种执念消褪了,你已经不记得当时你在介意介怀什么东西,这个时候你可能再去看,它可能就抛弃掉这种表面上的这种要求,它就会显露出它原本的这种发光的地方出来,这个就是我为什么要过了这么久再去选择,再去挑选的这样的一个原因。

 




所以说四年过后了,我又突然间就会有很强烈的这种欲望。想要去再出一本画册,那么就出来了。大家看到的这个《瓜田》的这本画册,这个《瓜田》这个画册也是四册四年。但是这一次这个照片会特别的多,有380多张照片,将近400张照片。所以我把它分成了4册,不然大家翻起来会很痛苦。《三三二二》是150多张照片,大家都已经非常的痛苦了。那么这一次为什么有这么多照片?其实我拍摄量其实并没有增大,但是我希望的是给大家看到更多的我的过程,我的追求的一个过程。

 

四、为什么我做的画册都这么麻烦?


第四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的画册都这么的麻烦,其实刚刚已经也都回答的差不多了。就是买过《三三二二》的人可能都知道他是很难翻很难放。它是折页式的,而且特别的长,一不小心就掉一地,然后很难收起来,也很容易坏。


但是这个其实我觉得。我觉得不妨碍,因为它不是一个工业产品,它不是一个大批量生产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有实验性的,它是一个有奔着一个目的去的个这样的一个实验品。《三三二二》的实验,就是因为当时我在美术馆上班,所以设计师给我的一个主旨就是这个画册应该像是展墙一样去展示。所以说最后这个画册出来,就像是把它翻开,你就会发现它可以两张、四张、六张甚至更长的这样去展现它。其实就是寓意着一个一个展墙的一个概念。所以说这是一个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可能就是为了奔这个原因,然后就舍弃叫什么便利性,什么阅读感等等这些东西,我就把它舍弃掉了。


但是这次的《三三二二》,其实我是考虑到了,因为总得进步一下,我会把它变成了四小本,然后去方便大家翻阅,而且也是这种平装书。那么他感觉可能有点太敷衍了。所以外面有一个很精致的一个书盒,所以说这四小本书看就装在书盒里,看起来还是非常的精致的。但是麻烦的一个点,也是由于他照片太多了,照片真的太多了。所以说我是建议大家是可以不要一口气读完,你可以先读一本,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读一本,再过一段时间再读一本。这样可能会稍微感觉好一些,一下子全部读完可能会有一点吃撑会有点受不了,会觉得很烦闷。这样其实就没有必要就像是交响乐一样,很多交响乐都是很庞大的作品。但是我们可以给他分段,给他分章节,然后去去听。

 

【提问环节】

Q1:黄京老师你好,你是获徕卡-奥斯卡奖的唯一一位中国摄影师,现在回看你奥斯卡获奖的照片,会有什么想法?如果再让你投一次,你会做什么改变吗?


黄京:澄清一下,不是奥斯卡巴纳克奖,是奥斯卡巴纳克新人奖,新人奖对这个还是不一样的。然后你说回看这些照片有什么感觉,这些照片都很棒,肯定还是觉得很好,但是也还是属于那个时期的追求了。并不是现在这个时期的追求。所以说如果我现在再拍出这样的照片,我可能会不太满意。但当时的那个追求来说算是很好的一些作品了,不然我肯定也不会那样去投。如果再回到当年,那我肯定还是投这一组作品。但如果是现在的话,我肯定就不会投这一组作品了。那个时候的追求就更注重形式感,更注重这种所谓的舞台感。然后这种仪式感,追求那种感觉。但是现在我已经不追求这样的一种形式感了。所以说追求不一样,但都是我都很喜欢的照片。

 

Q2:我关注了老师的ins,您的ins上有很多手机拍的照片,请问老师如何看待数码摄影,或手机摄影?


黄京:这个对我好像是从很早就开始了。当时应该是14年开始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就开始用手机去拍照,其实很早。但是由于这个好像是整理的这种方式不太一样,所以一直也没有把它整理成一个作品去发表出来。但其实我一直都在拍,只是没有发表,所以大家不知道。然后ins 上其实也算是我的一个整理平台,就是我拍的好的,我可能会发上去。到以后若干年后,如果需要用或者需要出画册什么之类的,可能会从这里去寻找这种手机的照片。

 

那么数码相机我倒是没有用,没有怎么用过。除了工作之外。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比较方便,或者说颜值比较高的一个数码相机,不然我可能也会去使用的。那现在这两台相机好像还是不太方便,但现在其实有一个计划,就是我可能会在近期会整理我的数码照片进行一个发布,因为刚刚就在上几个月,我就是成功的销售了一批数码的作品,就有人收藏的。那么手机其实真的很方便。以前为什么没有重视起来,是因为总是老是觉得这个手机它的画质怎么着,它的它就是印不出来作品。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哪怕是我把它把它这个变焦,就数码变焦之后,它的像素其实很低。但是由于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不好的一个叫做数码的涂抹感。我发现这个涂抹感很有意思,他其实很好看,比那个方格子要好看的多。所以我现在就是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之后,就觉得手机的作品也是ok 的,也是可以我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变化,它就变成一个很好的事情了。

 

Q3:您的作品都是自己冲洗吗(包括彩色)?请问书里面的照片是底扫还是暗房放大作品,或者两者兼有?您认为底扫再输出与暗房直接放大作品的区别在哪里呢?


黄京:对,其实都是我自己冲洗的。扫描和放大这个问题其实怎么说呢?它其实没有什么冲突,就是它都是一样的,都是输出。其实我的主要的这个后期的功夫是放在冲洗上的,就是底片的冲洗上,我的放大其实对于我自己的作品来说,我只是把它直放出来而已,我没有对它进行过暗防的加光减光这种,最多调一下反差,没有去进行加光减光去改变这个作品的这种光影什么的。所以说扫描出来和放大出来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跟其他摄影师不一样,因为其他摄影师可能要通过手工去做这个暗房,然后出来的感觉和PSP出来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他们会要追求这个首放的。但其实我没有关系,因为我扫描和首放出来的是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一次的这些作品都是扫描的作品。但是因为这次用的是非常昂贵的这个调频网。还有四色印刷的技术。所以说他其实几乎是我觉得跟底片放大是完全媲美的了。

 

Q4:黄京老师拍照的时候是否想过摄影的意义是什么?您作品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黄京:这个肯定会想,但是肯定不是拍的时候想的事情,拍的时候他没有时间去想这个事情。但是拍完之后,你闲的躺在床上就刷刷手机什么的,除了刷刷手机之外,肯定就是肯定会想这个意义的这个问题。但这个其实没有答案,这个没有什么答案的。你每一次想都会有不同的。也不一定要有结论,就是你的这个思考过程其实更重要,就是我不会想说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意义是很明显的,你就获得了快乐,这个就足够有意义了。


但是价值取向这个东西其实刚刚我的分享里面已经都说了很多了。就是我有一些很多审美的这种追求。我这种审美的追求,我可能会以一种方式去表达,也不是表达,是探索,可能会用摄影的方式去探索,我是比较比较感兴趣,比较顺手的,比较舒服的,所以说我会用摄影去探讨这个事情,去体现这些,就是探索我所追求的这些审美的趣味,这样子的。

 

Q5:老师好,请问作为一个成名很早的摄影师,您如何经营自己,如果是请问作为摄影师如何养活自己?


黄京:要说到经营这个,你可能问错人了。因为我就是一个十分不会经营的一个人。如果换成别人的话,可能老早就上天了,不至于像我现在这样,就是我现在还是处于一个矛盾的阶段,就我除了拍照之外,就没什么别的技能,我就是别的事情都好像就做的不太好。所以说我现在只能是当一个摄影师来养活自己了,然后这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是真的,我有其他的技能和才能,我就不会用摄影来养活自己了。现在基本上是我觉得对于我自己来说比较舒服的一个状态,就是教学。通过教学我会觉得舒服,而且并且是能帮到人,然后自己也能有一份工作能够有收入继续去养我养我这个摄影,其他的像这种商业活什么的,我也都接不来。但是现在最近在帮一个出版社在拍一些这种像国家地理一样的这种照片,也算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以前可能都不屑于那种照片,但是当你自己去拍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很难,这个真的很难,就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拍的好,所以我在学习去拍那种东西,然后是也算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有一份还可以的收入。

 

Q6:您觉得自己是职业摄影师吗?您认为职业摄影师和业余摄影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黄京:关键就是你干嘛要分这个呢?就是你是职业还是业余的,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你能拍就行了。但是我是有通过这个教学和帮人拍东西来养活自己,所以我应该算是职业的。如果这样算的话,那如果这段时间我没有接到单,然后也没有卖出去作品,然后也没有人找我上课,那我可能就算是业余的摄影师,所以这个我就是不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的客户,取决于我的人,就是这样子。

 

Q7:请老师聊聊画册照片编辑的思路,能否具体举几个例子来向大家展示画册里照片之间的联系?


黄京:编辑思路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说,就是具体的哪一组怎么去编辑,其实没有这么细致。都是这个就是在我看来,我是已经是顺手拈来,就是看见哪个就啪啪啪就往上堆,然后感觉不对,就往它调一下,然后换一下,基本上属于一个感觉这个东西。但如果你要学这个,学这个编辑的课程的话,估计我在这得给你讲两个小时都讲不完。所以说我有这个网课,你可以去看一下。就在这实在是讲不完。想要练成这种很随性的这样的一种编辑方式的话,可能还是得去练习。还有一些,可能还是得要有一些系统的练习的,不是说几句话就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编辑的思路。这个是最重要的。还是多去看别人的作品吧,多去看别人的画册。还有就是我有课是讲这方面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眼。

 

Q8:感觉您最近的很多作品视角窄了些,是没在用35mm改用50mm了吗?为什么?


黄京:对对对,说到这个,我可以跟大家详细的讲一下这种。看似很不重要的东西,但实际上它里头蕴含了很多意义。


我确实是从这个28转到35 ,现在转到了50 ,我还记得我当时非常斩钉截铁的说,就当时有个朋友说你这个年龄越大,你会视角会越窄。然后你看那个大师都用50 ,然后你可能以后就会换50了。那时候还很不屑,就觉得那我三五用好好的,我干嘛换呢?这50那么难用那么窄,对吧?这个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但是后来慢慢我自己就错了。我发现我错了,确实我年纪大了,开始视角变窄了。这个也是其实我从将近四年前,我就已经开始隐隐约约的,我觉得35拍起来有点宽,就是我其实我有一个理论就是,我觉得用什么样的镜头取决于你发现你的兴趣点的一个距离,我发现我的兴趣点慢慢的变长。

 

所以说慢慢的这个焦段其实应该应该相应的变长一些,因为我的这个观察的习惯改变了。但是由于有一些惯性,有一些这种不愿意承认这种变化。所以就我当时还是很坚持的,用了一段时间35 ,但是后来发现没有必要去杠这个,没有必要去说,觉得我只能用一个焦段,于是我就换了50镜头去尝试。那么反反复复,这个也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也不是说某一天一拍脑袋,我说我用50 ,然后就用了,还是会有一些不适应,就可能来来回回花了有一两年的时间去来来回回。然后用50 ,然后用35,或者两个都背出去,慢慢才过渡到这个直接用50的,因为还是会想要保持原来的那个状态。

 

你还是不太愿意去接受那个新状态,但是最后你还是可以去改变的,还是可以去承认自己的这个变化的。这个就是也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小小的行为,看似不体验的这种行为,其实会影响自己很多。你的一个小行为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都不去重视这种手头上的这种小动作。因为可能大家都觉得影响人的行为是思想,思想才是重要的。然后这种小行为不必挂齿都是一样的。但其实所有的这种小习惯都会反过来影响你的这个思想,都会影响你的思维。你的思维再去影响你的这个行动,都是这样子,循环往复的,而不是单纯的。你觉得你的精神能大于一些,你的精神能影响你所有的这个行为,这个是很微妙的。

 

Q9:感觉您拍的都是日常的事物,拍摄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一直持续会感到无聊么,怎么调节状态比较好?


黄京:如果我感到无聊,我就不会再进行下去了,因为没有必要就是没有必要跟自己过不去。你觉得无聊,你就不会再拍了,所以我肯定是不觉得无聊的。如果你觉得无聊,那你就是不认可我,我们就是沟通有障碍。所以这个没有关系。


那么平凡之物它是日常之物,它是围绕着我们身边的,每天我们都会去感受到的东西,都会去用到都会去都会去周遭到的这样的一些东西。所以你不关注这些东西,关注什么呢?你好高骛远,跑到什么别的,就完全远离自己的生活的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去记录吗?还是怎么着?所以我觉得哪怕可能以后我会有其他的一些真的不是平常的一些事物去拍摄。但是平凡的事物我是一直会持续去关注的,这是一个常态。这个就像米饭一样,你可以不吃米饭,就米饭很无聊。你光吃米饭是很无聊的,但是你每天肯定的话要有一个主食,你天天都会吃的一个主食,对吧?但这个就是这不是无聊的事情,这是一个常态。

 

Q10:你后期作品感觉形式感越来越弱,是刻意回避技巧吗?是受什么影响造成这些变化?


黄京:其实这个形式感,这是我最近也是跟学生讲的一个课题。

所谓的去职业化,我这里说的职业化和刚刚回答问题的那个职业摄影师那个职业是不一样的。我这里所说的职业化是我们平常人为了去保持一个状态而去给自己安排一个流程,安排一个程序去做一些事情。比方说就是举个例子,就谈恋爱,谈着谈着你会有一些居然不开心你就送东西,然后不开心就走,怎么着就变成一种套路。这种就是职业化,就是你谈恋爱的一个职业化。

 

拍照同时也是不是说拍照,就是观察你也会形成一个职业化。所以这个就是我把这种你为了去保持一种形式感,保持一种状态而去做的这种很流程化的这种东西叫做职业化。这个是我觉得是很有害的。就是对于一个人你的创作来说是很有害的。所以我刚开始会有刻意的去回避,然后慢慢的其实就会可以回避。然后你就会你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是有什么行为你是觉得不妥的,你是觉得假,觉得这是很职业化的一些行为。那你会去想要去回避它,慢慢你就会习惯这种自行的这种方式。

 

受影响肯定也是有的。最开始我就是有一本我经常推崇的一本画册叫做法语的,叫《照片的发现》。它是一个法国的历史学家。他去翻垃圾桶,然后去怎么跳蚤市场去收集别人的不要的丢掉的那种老照片,那基本上都是家庭的照片。但是里面就是他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焦也是虚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但是它里面所蕴含的那种情感,那种力量是摄影师职业的摄影师,这种想要拍好照片,这种摄影师他是做不到的。

 

所以说这个对我的影响非常的大。然后最近也出版了一本蔡东东的叫《生活史》这一本书同样也是这样子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说其实我是会希望自己少一点这种去追求的这种没有意义的这种形式化的东西。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关注这个本身,情感本身。但是这个对于我一个经历了这么多专业训练的一个摄影师来说,其实不太容易的。所以我还在努力的做这个事情,对这个怎么说呢?

 

Q11:我想了解老师后期制作方面的经验,记得您以前分享过您会用温度很高的水冲卷,现在还是这样吗?为什么这么做?是否能分享冲卷方法?


黄京:这个我确实是用一些很特殊的方法去冲洗。

我甚至现在可以告诉你,我曾经用过的几个方法,一个就是特别高的温度,然后短时间特别高的浓度又短时间,然后还有这种特别低的浓度,然后用很长的时间去把它逼出来。这个都是可以,甚至可以直接把这个数据告诉你,当时我最高温试过70度,然后它的时间非常的短。是大概是一分钟的时间,当然还有又去把这个浓度有点高。就是我试过用那个1比9的那种浓缩液,然后直接倒进去也是将近半分钟时间就可以洗完了。还有就是我把这个药水开到1比110、200这样的低浓度,然后用一小时这样子去冲洗。

 

但是我告诉你这些其实没有用,因为这些都是我自己去根据自己所拍的东西来来调和的,相当于我为什么可以这么调和,其实是因为我完全了解这个胶片的成像化学原理等等的这些东西。我知道就是温度,然后浓度,然后这个胶片本身,还有这种这个时长等等这些东西它会影响什么,等知道这些了解清楚之后,然后我才能去清楚我要什么,我要调整哪一些,我要调整的一些参数,主要是这样子的。

 

Q12:有没有对你影响很大的摄影师,您觉得观看其他优秀摄影师的作品是学习的一种捷径吗?


黄京:对,这个问题我一开始的时候讲过,就是你的一个模仿,那肯定是学习,你要开始任何事情你肯定都必须第一个有一个学习的阶段。那么这个算不算捷径?其实不是捷径,就是必经之路,不叫捷径。但是我所说的就是你学完之后的第二步,最关键的是第二步。第二步就是你可以去参考一些其他摄影师,然后去给他吸取他一些好的,但是你不能抛弃你原来的这些东西,模仿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融合,不要抛弃自己已经形成的东西,然后完全抛弃去学另外一个人。影响我的摄影师其实很多很多,但不同阶段有不一样,有不一样的人。最近其实大家可以刚刚看到我影响我的,其实更多的不是摄影师,而是其他领域的这些。我刚刚也有分享过的这些文学、音乐、绘画等等的这些领域,不要只盯着摄影师。

 

Q13:黄京老师如何看待彩色和黑白?能分享一些你的彩色作品吗?


黄京:都挺好的。我去找一下。最近的彩色都是手机的。















Q14:请问您接下来有什么具体的创作计划或者打算吗?还要等4年才再出新书吗?


黄京:这个我不好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四年后,没有必要去定下来。就是像我刚刚说的,我哪天拍的够多了,家里房子够乱了,该收拾了,我就会再出下一本画册。所以计划和打算,好好活着,就是计划让自己更舒适,让自己创造更多机会,让自己去拍照片,就是这么简单。

 

好,谢谢大家今天晚上耐心的听我的分享。好,谢谢令狐的主持,谢谢大家。




END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主题《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主题《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主题《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主题《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主题《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主题《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主题《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主题《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主题《我拍农民工》 
10,饼,主题《地尽头》 
11,卓玛,主题《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主题《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主题《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主题《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主题《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主题《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主题《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主题《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主题《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主题《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主题《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主题《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主题《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主题《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主题《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主题《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主题《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主题《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主题《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主题《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主题《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主题《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主题《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主题《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主题《拍摄死亡》
37,齐林Lin,主题《撒哈拉往事》
38,李巍,主题《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主题《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主题《苏州故事》
41,袁吉晴,主题《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主题《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主题《英雄地》
44,濮演,主题《在路上》
45,邢千里,主题《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主题《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主题《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主题《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主题《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主题《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主题《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主题《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主题《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主题《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主题《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主题《古典相机》
57,柴柴,主题《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主题《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主题《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主题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主题《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主题《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主题《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主题《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主题《船厂农民工》
66,棉布,主题《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主题《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主题《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主题《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主题《视觉日记》
72,张宏伟,主题《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下主题即将进行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董冰峰,主题待定
96,王争平,主题待定
97,于大可,主题待定

点击查看“蚂蚁隔壁班”1-9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分享平台
“蚂蚁隔壁班”微信群
(识别二维码邀请入群)



—【蚂蚁摄影】—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